2011年7月6日

天壇-皇穹宇

天壇位於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
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佔地272萬平方米,
四週環築壇墻兩道,將全壇分為內壇、
外壇,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
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
壇墻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天壇集明、清建築技藝之大成,是中國古建珍品。

1961年國務院公佈天壇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
「世界文化遺產」。
進入天壇前, 首先要經昭亨門.
門上滿、漢文齊列, 斗拱彩繪美不勝收.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之一是最敢於使用
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
入到門內的左手邊, 見一燒爐叫燔柴爐
是以綠琉璃瓦砌建成的巨大圓形磚爐,
祀天大典開始時, 先置一淨牛犢於爐上,
以松枝、葦草把燔燒, 以迎天神, 稱"燔柴迎帝神"。
每次祭祀前,皇帝都要齋戒。
所謂齋戒,就是在祭祀前幾天內,不吃肉,
不喝酒,不與妻妾同寢,還要沐浴更衣,
淨潔身心,表示對神的虔誠和敬畏。
清代皇帝在祭祀前,往往先在宮內齋戒兩天,
然後再到天壇的齋宮齋戒一天,才舉行祭祀活動。
祀典禮成後, 皇天上帝神台上的一應貢品
均恭運爐內焚化, 皇帝也需一旁恭立,  稱 "望燎"
直上便是棂星門是古代祭壇專用門式, 
似牌坊, 以漢易玉雕造.
天壇圜丘內外圍牆各設門四組,
每組三門, 共設有棂星門24座, 稱"雲門玉立"
圜丘壇,壇分三層,高1.6丈。
這是皇帝祭天大典的場所。
圜丘一心是一塊呈圓形的大理石板,
稱作天心石,也叫太極石。
站在圜丘台中間的圓心石上輕輕喚一聲,
就立即從四面八方傳來回聲,
好似衆人齊鳴,一呼百應.
再來到回音壁, 它其實是皇穹宇的圍牆。
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
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
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
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
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
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
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
目前已被封, 防止遊客進一步破壞,
 或者待重修完成再行開放.
再上便是天壇, 天壇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
(1420年)原名叫: 天地壇。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帝
「祭天」「祈福」的場所。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
在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改擴建。
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古代
祭祀建築群,它的佈局嚴謹,建築結構獨特,
裝飾瑰麗,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
幾何學等原理,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
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的主體建築除祈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築外,
皇穹宇是清代建造的。
天壇以皇穹宇為首, 是清朝所建,通高19.5米,
直徑15.6米,是存放天神牌位的地方。
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
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
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
皇帝祭天之後,便到這裡向無數個神位叩頭致謝,
盡一國之君的職責。
以桐油塗漆來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
不但增加美感,同時達到實用、
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
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樑架,
或在斗拱、樑、枋等處繪製彩畫。
頂上的金龍有唯我獨尊之意
紅色的門窗,藍綠色的房檐,再配以黃色、
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華麗而生動。
皇穹宇的頂端, 使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敬畏, 
有一種至高無上的感覺.
東、西配殿是安放日、月、風、雷、雨、
電神的牌位,加以供奉,好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下一站祈年殿, 皇帝同上天頃密偈的地方啊!
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留言